捕食大白鲨、生吞恐龙的超级怪物究竟是怎么消失的?
作者:江泓(烟台市博物馆)
来源:《知识就是力量》杂志
海洋是地球孕育生命的摇篮,在史前的海洋中曾经生活着数不清的海洋生物,其中不乏令人闻风丧胆的海怪。尽管海怪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是无敌的,但是它们却敌不过气候的变化,尤其是当重大灾难降临的时候,它们也难逃灭绝的命运。让我们重回那些已经灭绝的海怪曾经生存的海洋世界,探寻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是如何终结那些超级海洋霸主的统治地位的。
逃不过大灭绝的邓氏鱼
古生代的泥盆纪时期,植物和动物都完成了登陆的伟大壮举,但最精彩的世界依然在海洋之中。也正是在泥盆纪,鱼类家族里诞生了第一个海怪级的掠食者,它就是邓氏鱼。
邓氏鱼复原图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
邓氏鱼的体长可达8.8米,体重4吨。与今天的鱼类不同,邓氏鱼属于原始的盾皮鱼类,它的脑袋和脖子上覆盖着厚重坚硬的骨质盔甲。邓氏鱼的长相凶神恶煞,特别是它巨大的牙齿,就像是超大的刀片露在外面。其实邓氏鱼是不长牙的,我们看到的是其上颌骨与下颌骨锋利的边缘罢了。邓氏鱼的身体粗壮又结实,再加上骨质盔甲和刀刃一般的“牙齿”,让它成为泥盆纪海洋中的顶级杀手。
统治泥盆纪海洋的邓氏鱼
邓氏鱼出现于距今3.82亿年前,当它们成为海洋霸主1000万年之后就遭遇了泥盆纪末期的大灭绝。与地球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灭绝不同,泥盆纪末期的灭绝事件持续了近1500万年,气候先是变得炎热,海洋也随之“沸腾”,之后又迅速变冷,将生命逼入绝境,最终导致75%的物种消失。作为泥盆纪最大的食肉动物,天不怕地不怕的邓氏鱼也在大灭绝的持续打击之下消失了。
丧失家园的恐鳄
中生代的白垩纪时期,由于当时全球气温持续走高,海平面也跟着不断上升,甚至比今天的海平面高出100米。汹涌的海水淹没了大片陆地,形成了富饶的浅海,其中就包括了将北美洲一分为二的西部内陆海道。
攻击恐龙的恐鳄
就在西部内陆海道两侧的沿岸地区,盘踞着一种凶猛的史前巨鳄,它就是恐鳄。恐鳄平均体长可达8米,最大的恐鳄更是能长达10米以上。像今天的鳄类一样,恐鳄也善于潜伏在河流湖泊之中,突袭那些来喝水的动物,其中就包括了体型庞大的恐龙。恐鳄不仅称霸淡水,还进入海洋与沧龙硬扛,争夺海洋顶级掠食者的宝座。
恐鳄之所以能够称霸海陆靠的不仅仅是自身过硬的身体条件,更重要的是西部内里海道的出现为它们提供了完美的生存环境。恐鳄出现于距今8200万年前,当时西部内陆海道也刚刚形成不久。到了距今7300万年前,曾经盛极一时的恐鳄全部消失了,难道是有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出现了?事实并非如此。
白垩纪末期,北美洲拉拉米造山运动造成陆地的缓慢抬升,进而导致了西部内陆海道逐步消退,这个过程恰恰与恐鳄的衰落直到消失同步,所以导致恐鳄灭绝的真凶并不是天敌的出现,而是栖息地的丧失。可以说,恐鳄的成功靠的是西部内陆海道的形成,它们的衰亡也是因为西部内陆海道的消失。
不敌严寒的巨齿鲨
新生代的新近纪时期,全球气候比今天要温暖湿润得多。距今2300万年前,中新世开始,与中新世相伴出现了已知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海洋掠食者——巨齿鲨。
巨齿鲨的名字正是来自其巨大的牙齿,最大的巨齿鲨牙齿侧长可达18厘米,而大白鲨牙齿侧长很难超过6厘米。更大的牙齿代表了更大的体型,巨齿鲨的体长估计可达18米,体重接近50吨,这也让它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鱼类,远大于今天海洋中的鲸鲨。
巨齿鲨不仅身躯庞大,一张血盆大口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当它张开宽和高达到两米的大嘴时,甚至能够将一辆轿车开进去。巨齿鲨的巨嘴是用来捕猎的,它们的主要猎物就是体长在10米左右的须鲸。当巨齿鲨攻击鲸类的时候,巨大的咬合力甚至能够咬断骨头,古生物学家就在古鲸的化石上发现过巨齿鲨牙齿留下的咬痕。
正在捕食鲸鱼的巨齿鲨
如此强大的巨齿鲨就是海洋中的超级杀手。从发现的化石看,巨齿鲨在全世界均有分布,限制它们开疆扩土的唯一因素就是温度。巨齿鲨与其他鲨鱼一样,是冷血动物,当然也就怕冷,所以只能在热带和温带海域生存。上新世开始之后,气候开始变得寒冷,这对于巨齿鲨绝对是一个坏消息。随着两极冰盖的扩大,海平面开始下降,洋流的改变对于热带和温带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冲击,许多鲸类灭绝,巨齿鲨也失去了主要的食物来源。另一方面,作为幼年巨齿鲨栖息地的海湾和浅海变成了陆地,巨齿鲨失去了“育婴室”。食物短缺、幼鲨栖息地丧失,再加上新出现的齿鲸类的强势竞争,最终导致了巨齿鲨的灭绝。很难想象,所向披靡的巨齿鲨竟然败在看不见摸不到的温度下降上。
这些庞大又凶猛的海怪因为气候巨变而消亡,现如今,气候也正在影响着“海洋居民”的生存环境,不要让更多的生物像邓氏鱼、恐鳄、巨齿鲨一样黯然离场,或许人类的警醒和努力能为它们的生存带去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