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象转变 听当年的“网瘾少年”理性说网游

6月8日零时,《魔兽》电影在国内首映。这部基于《魔兽世界》网络游戏剧情的电影,饱含着无数玩家粉丝的青春,其零点场的预售已突破5千万票房也不难理解。广州的粉丝们自然也雀跃不已。

自2000年国人接触《石器时代》以来,16年间网游在国内的形象悄然改变,国家体育总局对电子竞技的认可,便是有力说明。

网游的玩家群体不断扩大是不争的事实。在手游日益兴起的今天,广东地区移动游戏用户占比较高,其中广州游戏用户占全国玩家的2.59%,位居全国第三。当初所谓的“网瘾少年”不少已成家立业,新的玩家又源源不断地投身其中。究竟现在的网游玩家群体如何分层?“沉迷网游”的说法现在是否还成立?来听听广州玩家们的网游故事。

14

玩家们说 街坊与网游一日不见如隔三秋

广州市民梁先生是《魔兽》电影票房的贡献者之一,从初中玩《奇迹MU》到最近出的《守望先锋》,十几年下来也算是资深玩家。“我是美术专业的,对《魔兽世界》中多如繁星的形象设计十分着迷,因此很喜欢收集游戏中的宠物。”梁先生说:“粗略一算,我在网游世界中投入了五六万元,仅在玩了11年的《魔兽世界》中就投入了3万元。”

虽然已年逾30,如今从事广告工作的梁先生对游戏的热情仍然不减。但与当时“上班式”的打魔兽不同,现在他每天花2-3个小时玩“简单粗暴”的手机游戏,梁先生说玩游戏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“我的工作压力很大,下班回到家很累,玩些不怎么费脑的游戏,能够发泄情绪、调整状态,这样晚上我才能睡得着。”梁先生笑说。

今年28岁的广州仔小K在初中时便接触了网游。当时日韩游戏人气火爆,在国产游戏较少的环境里,身边的同学们都争相玩《仙境传说》,小K也不甘落后。“当年很多网游还是计时收费模式,厂商按照游戏在线时间对玩家进行收费。当年《仙境传说》一张150点卡要10元,可玩25个小时;45元直接包月玩。压力山大,只玩了不到一个月就撑不住了。”游戏成本太高让小K很苦恼。

这时“私服”出现了。有人通过模拟官方服务器的数据,克隆出多个与官方服务器(俗称“官服”)一模一样的游戏世界,虽然这是一种侵权行为,却能满足大量像小K那样不想花钱就能玩游戏的人。刚开始,小K与大部分新手一样不打算花钱,但转战“私服”的小K和同学很快发现,游戏人物变得强大仍离不开真金白银。“为了攒下一套装备的钱,那时我可以坚持很长时间不吃早餐。”

在游戏里花钱的玩家被称为“RMB战士”,彼此之间差距很大。花一万元被称作“小R”,小K最多算是“中R”,再往上还有“大R”、“土豪”和“神豪”。十余年间,小K已换了许多游戏,每个游戏至少充几百元,前后加起来少则一两万元。

四层划分 比照一下你属于哪个等级玩家?

国内网游历经16年的发展,玩家人群数量剧增。外媒数据报告显示,在全球最大的PC游戏平台Steam上,中国用户数量已超过千万人,位居全球第四。Talking Data移动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《2015年移动游戏行业报告》中提到,北京、上海和广州是移动游戏用户相对集中的城市,三者合计占全国移动游戏用户总量的11.6%。

记者调查发现,根据对网游的时间、金钱投入程度,如今的玩家群体大致可分为轻度、中度、重度三类。轻度的玩家每天投入游戏的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,投入的金钱在一千元以下。“下班回家,或用在路上、等人的时候玩一两把放松下,没时间就不玩。”明年退休的广州市民傅女士说。多数“父母级”属于这类群体,他们选择的游戏大多为休闲、娱乐类。

而中度的玩家群体则平均投入2-5小时,或金钱投入在一万元以下,如梁先生、小K,他们大多都有儿时的游戏情结,因个人喜好而倾向某一类型的游戏。“游戏对我而言纯粹是爱好,享受打怪练级的感受,也为拿到稀有物品而高兴。偶尔会有瘾,但大多数还是比较理性的。”广州某事业单位的余先生说。

至于重度玩家的投入则没有上限,据悉,曾有位煤老板为广州产的某款页游豪砸800万。也有大学生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电脑做任务。他们大多痴迷某一款或某一类型游戏,既有在虚拟中获得成就感的心态,也有的把玩游戏作为盈利手段。

此外,还有一个群体的投入令其他人无法企及,他们便是站在金字塔尖的职业电竞选手。今年24岁的阿柱曾短暂地成为其中一员。高一时APM(每分钟有效操作的次数)达到220-240点/分钟的他,为了练习技术曾长时间翘课练习。“挑战用最差的装备打赢电脑,直到摸清电脑规律,算出对面英雄误差不超过10点的血量。金钱的投入倒不多,但时间上每天起码7个小时吧。”

高考前夕,阿柱和同学翘课打起了线上职业比赛。他们曾遇到了后来的顶尖战队“7L”,被0:3横扫,最终战绩停留在华北区16强。现在的阿柱只是偶尔玩玩游戏,教教新人,全当娱乐。他认为,只有在25岁前满足“玩不腻”、“够努力”和“意识好”三个条件,才有机会走上职业道路,而真正成功者不足1%。“对网游的时间、金钱投入,职业玩家与其他玩家不能一概而论,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。”阿柱说。

重新审视 坊间对“沉迷”之说有新的思考

当年被喻为“电子海洛因”的网游,随着近年人们对文娱需求的提升、玩家群体的扩大、电竞产业的兴起,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,似乎已逐渐褪去“沉迷”、“玩物丧志”等负面标签。如2003年11月,中国电子竞技被国家体育局设立为中国第99个体育项目。而在主流舆论中,传奇人物李晓峰(SKY)获得WCG《魔兽争霸3》两连冠后,电子竞技一词开始在央视等官媒中出现。

今年年初,《中国教育报》一项针对新生代中学生网络生活及其道德状况的调查显示,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数比例由10年前的12.6%降到10%,差异显著。那么“沉迷网游”的说法是否还成立?采访中不少玩家认为,现在的手游使游戏时间碎片化,因此没有刻板印象中的“沉迷”。

而家住天河的玩家何先生则认为,网游品种增多为不同需求的玩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“以前游戏少大家都集中玩某几款游戏,一有什么事都备受关注。现在玩家什么都玩,舆论自然分散了。”此外,也有业内人士认为,直播、手办等网游相关产业的兴起,也分散了玩家对游戏本身的精力。

“沉迷网游”的现象或许处于传统关注的焦点之外。关注留守儿童“灯塔计划”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广东地区留守儿童去网吧玩游戏的现象较为普遍,而家长对此基本不监管。他担心相比城市中的孩子有父母监管和同伴交流,留守儿童玩网游或受更多负面影响。

广州一大型网游公司的工作人员王女士解释,网游本身作为一个商品,给玩家带来的是精神层面的娱乐,不应被特殊对待。“投几万元买装备登山和投几万元玩游戏,实际上都是个人爱好的体现。任何事情过度沉迷都不是一件好事。”王女士说,以前玩游戏前期设备投入大,而技术发展则降低了成本。

至于手游将游戏时间碎片化一说,王女士认为“沉迷”是游戏娱乐属性问题的范畴,而手游则是硬件改变了玩家习惯,两者并非一码事。据悉,尽管玩家群体数量剧增,但高投入玩家的比例并无太大变化,占玩家群体比例不超过5%。目前国内网游均对玩家金钱投入进行划分,按照投入的多少分为12或15个付费等级。